『看 • 不見』See-Unseen 黃坤伯個展
展期 Date ∣ 2016/10/19 ~ 2016/10/30
開幕 Opening ∣ 10/22 (Sat.) 14:00 藝術家將出席
開幕 Opening ∣ 10/22 (Sat.) 14:00 藝術家將出席
2015 在取得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專職後,每週往返台北- 台東之間,明顯的感受到城鄉間環境氛圍的差異, 對於繪畫創作的表現方式也略有所轉變。 以往專注在禪境與虛實之間的表現─寂靜與虛空, 讓觀者沈澱擾動與煩雜之心。 現階段的創作一部分延續過往的靜物題材─以我觀物; 另一部份則是「以物觀我」的自省反思。
朱光潛在『談美』一書第一篇「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」中提到「知覺 不完全是客觀的,個人所見到物的形象,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。」 在第二篇又說「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,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, 需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」,因為「藝術都是主觀的, 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,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。」
在「看」與「不見」之間,我們看得到事物表象, 卻觀不出皮相之下的不安與焦慮。《莊子》秋水篇裡的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」中,莊子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(魚)身上去。 物(魚)的形象是人的情趣返照,觀者把自己的意念和情趣移於物, 物才能呈現我所見到的形象。「滄海嘯」看似海邊風景, 卻也表現出作者當下的心境。海能沈澱一個浮動者的思緒, 浪濤反覆激盪的拍打,反而加強了沈靜的力量, 畫面中遠方的小船推測是作者的投射。